正值春招季,有不少公司通过线上笔试和面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与此同时,“AI辅助线上面试”“AI外挂”“使用AI去参加面试”等话题也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4月29日,话题“记者实测AI面试软件成功蒙蔽面试官”登上微博热搜榜。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AI工具号称可帮助考生应对线上面试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声称能够帮助考生通过线上笔、面试的AI辅助软件,此类软件可借助AI帮助应聘者回答面试官提问,更有部分软件可以通过后台操作的方式辅助考生完成线上笔试。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记者了解到,相比受到广泛关注且监管更为规范的大厂发售通用AI软件,部分小公司开发的应聘考试专用AI软件,使用方式更加隐蔽,且付费后应对不同考试的策略也更为精准。经查询,发售这类专业应聘考试AI软件的公司并不少见,涉及北京、广东东莞等多个地区。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记者随后对这类软件进行了实测。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在一款AI辅助考试软件的咨询页面,记者以校招生的身份咨询客服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客服表示,可以在手机端下载他们的软件,试用满意后充值即可,价格在几十元至百元不等。在正式考试时,打开软件并将手机通过物理方式隐藏,考官提问后AI会给出相应的回答。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记者注意到,尽管该软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部分内容中提到,其主要用于正式面试前的日常训练,但诸如“面试不要太老实”“以为要凉的面试突然过了”等疑存暗示性的广告显示,这款软件在正式面试中依然可以使用。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为了验证这款软件的使用过程,记者以面试者身份进行了测试。为了模拟真实环境,记者采用第一机位和第二机位同步录制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许多企业在进行线上考试时常用的监控手段,即第一机位与考生正面相对,用于答题;第二机位位于考生侧后方,防止考生作弊。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经过调整,记者将答题手机隐藏后发现,第二机位视角下无法看出记者存在作弊行为。对于多数无需移动摄像头拍摄现场环境的面试而言,这种方式已经达到了隐藏电子设备的目的。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40173.html
记者注意到,在考官发出提问后,这款软件在大约一秒内开始生成回答内容。在专业问题上,内容多是结合考生上传的简历展开,而在未涉及专业方面的问题上(如对未来展望等),则是机械性的礼貌话术。
记者体验AI面试给出的部分回答
AI辅助面试算作弊吗?
经检索,记者看到,尽管一些企业的线上招聘考试要求中,没有明确禁止使用AI作为考试辅助的规定,但在其对违规情形的描述部分来看,借助AI进行辅助将极有可能被判定作弊。
在一家国企招聘的考试要求上,记者看到,上面明确标注有对考生线上考试机位的演示,并说明打小抄、戴耳机、他人辅助作答等方式均将被视为作弊行为,一经发现,将解除合同。这一说法表明,部分考生通过上述AI手段完成笔试、面试的手段是可能存在问题的。
记者还发现,近年来也有不少因AI引发的不同作弊问题产生:2025年4月,南京某大学便被曝出有学生通过AI生成内容提交作业,并被判定作弊的行为;2024年某国内知名棋手被曝出使用AI作弊的方式下棋,最终该棋手被禁赛8年;此外不时发生的高校学生利用AI辅助写论文一事,也使得部分高校出台相关文件予以规制……
专家:AI辅助软件本质上是作弊
“这种辅助本质是‘技术加持的作弊’,更是应聘者诚信问题。”山东女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王鲁教授表示。
“企业无法区分考生真实水平与AI润色结果,尤其是强调临场反应的面试环节,泛滥(使用)可能导致企业抬高筛选门槛,损害整体就业市场效率。AI确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检索答案和构建整体框架,对于面试者和笔试者而言是很有帮助的。但如果应聘者将其完全视为替代自身回答的工具,就好比线下闭卷考试,考生上网搜索答案一样,显然是作弊行为,不可取。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健全监管机制,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AI辅助设备,从而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王鲁教授介绍。
某AI辅助软件给出的双机位与线上笔试应对策略
另外,王鲁教授还表示通过上传简历到辅助AI软件的方式,在产生作弊问题之外,考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存在风险,“面试需提供学历、身份证、过往工作记录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个人信息风险很大,完整的考生画像可被用于精准诈骗、简历倒卖等犯罪行为;近些年求职类APP泄露千万简历事件即是前车之鉴。”
律师:存在法律风险
在AI辅助线上应聘的法律层面,上海锦天城(济南)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吴震认为,求职者在面试中私自使用AI软件辅助的行为存在法律风险,主要涉及违反诚信原则、个人信息处理合规性争议及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具体法律问题需结合场景进一步分析。
吴震表示:“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需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实说明与岗位直接相关的能力(如专业技能、语言表达等)。若求职者通过AI软件虚构或夸大实际能力(例如AI代答技术问题),可能构成隐瞒真实情况,用人单位后续可基于‘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若AI辅助行为实质干扰了招聘的公平性(例如通过AI伪造简历或面试表现),可能被认定为违背商业道德或扰乱市场秩序。”
网友评论
面试还得靠真本事
对此,有网友表示“科技在进步,无可厚非”。
也有网友认为“作弊其实很明显”“这还用问?”。
企业设置面试是为了考察求职者的临场反应,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能力,从而为求职者匹配合适的岗位。利用AI辅助应聘软件来“美化”面试表现,短期来看,或许能让求职者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offer。但从长远讲,一旦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当求职者面对具体而复杂的工作任务时,面试时的“完美表现”与真实能力之间的差别将暴露无遗,既会损害企业利益,也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技术本无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利用AI技术提高备考效率、模拟面试场景无可非议,但将其作为“作弊工具”就逾越了技术应用与个人诚信的边界。同时,企业也应优化面试流程,在常规问题基础上增加情景测试、实操考核等环节,避免招聘流于形式化。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