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娃开始养蚕宝宝了吗?最近,全国各地的很多小学生开始一年一度的“照料蚕宝宝”作业了。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近日,有浙江的宝妈在浙江平台上发文:“浙江小学生三年级科学必修课,今天去小姐妹家弄了点桑叶,在某电商平台上72元一斤,太难了”。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还有家长发文:快点结束吧!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还有不少家长发愁,到底哪里有桑叶可以摘。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10万盒已抢空,发往全国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最近浙江这个“蚕宝宝”村出名了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从上周开始,浙江海宁周王庙镇云龙村的小云龙蚕桑乐园陆续进入忙碌季,村民们有的分装桑叶,有的分装蚕卵,检查封箱后,把一个个蚕盒发往全国各地。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923743.html
受访者供图
3月30日下午5点多,分装完手上最后一个蚕盒,云龙村53岁的徐大姐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她也终于得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从4年前开始,每年这个时候,她和她的伙伴们都很忙。十几个人一早会到村里的小云龙蚕桑乐园准备干活,一干就是一整天。
他们一般被分成三个小组:一个分装桑叶,一个分装蚕卵,还有一个负责检查封箱。
受访者供图
所有的桑叶,有本村种植的,也有从周边村子收购的富余款,基本都是当天采摘的。
徐大姐在家养蚕几十年了。她告诉记者,以前养蚕挺麻烦,不仅要在家里腾地方给蚕宝宝住,还跟养小孩子差不多,每天都要照顾,要关心冷热和湿度,蚕结了茧,还要自己找人收购。
2018年,村里引进了农业公司,建了500多亩的小云龙蚕桑乐园后,情况改善了不少。“很多事情不用我们自己操心了,空了来乐园里帮个忙,还有工钱赚,一个月能多几千块钱。”
现在,她70多岁的父母每天只要有空,也会去乐园报到,还主动帮忙照料桑树。
“我们要一直忙到5月,天气热起来就不适合再寄蚕盒了。”不过那个时候,村里大规模的养蚕也开始了,来村里光顾的游客会越来越多。
受访者供图
小云龙蚕桑乐园园长金肖黎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已被预订出10万多盒蚕宝宝了,跟往年的预定量基本持平,计划在5月底前全部发完:“很多小学半个月前跟我们预定了。现在平均每天要向全国各地发出2000多个快递。每个蚕盒都有一小包桑叶,20多个蚕卵,和两只养蚕盒。”
云龙村是小有名气的蚕桑基地,老底子蚕茧的产量蛮高。
受访者供图
小云龙蚕桑乐园建成后,村里的蚕桑产业也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2021年,在镇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丝绸博物馆携手小云龙蚕桑乐园,发起了丝路文化进校园活动。
“我们想通过蚕盒教会孩子们怎么养蚕,读懂蚕桑文化。”金肖黎是个85后,也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相比小时候的自己,她觉得现在不少城里的孩子很难接触到蚕宝宝的生长环境,甚至连桑叶都不认识。
教他们养蚕就是一个契机。
“每一个寄出去的快递盒里,都会放上一个小册子,详细介绍蚕宝宝的生活习性和养殖的注意事项,可以手把手教孩子们养蚕。”
孩子在养蚕的过程中,遇上问题,也可以咨询。
“我们有微信群,孩子们可以在群里咨询,也可以在直播间沟通,工作人员随时都会解答。”金肖黎告诉记者,他们一般每天会有两场直播,中午晚上各一场,小朋友会在直播间询问各种跟蚕宝宝有关的问题,当中最高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家的蚕宝宝不动了?
“工作人员会告诉他们,这是因为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多次蜕皮,每次蜕皮前都会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
受访者供图
这两年,乐园里推出了很多研学活动,最近正在进行就有:“我们邀请杭州、上海、嘉兴等地的小朋友,带着领养来的蚕宝宝回家看看,来近距离了解中国养蚕的历史和文化。”金肖黎说。
新闻+为什么是蚕宝宝
饲养蚕宝宝是杭州小学三年级教材中的课程要求,需要孩子们亲自观测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自然界中那么多小动物,为什么选择偏偏选择白白胖胖的蚕呢?
杭州市时代小学的科学老师鲍心如说:“首先,蚕宝宝的体积小,易于饲养;其次,在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蛹期,在蛹期前后它们会经历变态发育,从蚕宝宝的形态蜕变成蛾,所以它的形态上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些过程非常具有特点,包含了许多生物科学知识,因此值得孩子们去观测。”
通过饲养蚕,观测其生长发育,不仅能够了解动物生命的知识,还能在观测之中培养起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宝妈感叹,养蚕与育儿也相通
去年,杭州施女士和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记录了自己与9岁的儿子一同养蚕的60天。经历蚕宝宝一步一步的成长过程,她忍不住感慨:“可能会令每一位妈妈回想起自己刚刚开始成为母亲的那一段日子。”
施女士发布在朋友圈的文章截图。
在养蚕的过程中,施女士不仅跟儿子多了许多亲子互动的时间,还有了更多关于育儿的感悟。她说:“很多个瞬间,我都会联想到我跟孩子的相处。”
施女士和儿子。受访者供图
当蚕开始吐丝,施女士准备按照时下流行的方式,让它们爬扇骨,制作扇子。她抓来一只蚕放在了买好的扇骨上,期待着第二天收获一把蚕丝扇子。但是当第二天去看的时候,施女士大失所望。
“越狱”的蚕宝宝。受访者供图
“它竟然越狱了,从扇骨上爬下来,在下面的纸盒子里找了个舒服的地方。”施女士说,想起前段日子只会“沙沙”吃桑叶的蚕宝宝们,她只能无奈感叹“果然孩子大了不由娘”,就像家长不管给孩子安排了什么,都不能指望孩子会按照家长的安排走。
进入小学三年级,施女士明显感觉到自己跟儿子的分歧多了。有时候儿子想玩会儿游戏,但她却希望儿子能多花些时间在学习上。怎么办?施女士的经验是“只能多唠叨几次,他慢慢就听进去了。”所以她把蚕多放在扇骨上几次后,蚕丝也终于布满了扇骨。
扇骨上布满蚕丝。受访者供图
有几次,等孩子睡下后,施女士会自己去默默看蚕吐丝看到半夜。“吐丝之后就是结茧、破茧,养蚕这件事情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个过程很像孩子长大的过程,看着很慢,却又很快,感觉时间一晃眼就过去了。”施女士回想起当初儿子拿回家装着蚕卵的塑料盒,甚至比粉饼盒还要小一些,她也没有想到那里最终会爬出95条蚕宝宝来。
5月22日,蚕破茧而出,施女士与儿子约60天的养蚕之旅终于画上了句号。她拍了张照片发了条朋友圈,配文是“走完全程,圆满了”。但施女士知道,养娃路上想要“圆满”就没这么简单了,她说“蚕宝宝只是过客,娃却是一辈子。”
来源:潮新闻·钱江晚报综合自 潮新闻记者 杨云寒、社交平台、网友评论、钱江晚报此前报道等
致敬读者:当下新闻存在多种误导手段需警惕。像断章取义,截取部分歪曲原意;标题党以夸张标题吸睛;还有来源不明、拼凑嫁接、带偏立场等情况。这些易让大家误读,难以触及真相。若您发现本博客新闻内容有不实之处,请及时通过留言/邮箱/举报反馈,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处理,确保为大家呈现真实可靠的资讯,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