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理器件的访问速度不一:速度快的代价高、容量小;代价低且容量大,速度较慢。
为充分发挥各种器件优点,计算机存储数据的物理器件不会只选择一种,而是以cpu为核心,由内而外地组建一整套存储体系结构。它将各种不同的器件组合成一个体系,让各种器件扬长避短,从而形成一种快速、大容量、低成本的内存系统。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写高性能程序,须理解存储体系结构并运用好。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1 存储体系结构的核心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成本角度,计算机的存储结构被设计成分层,包括寄存器、缓存、内存、磁盘等。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缓存让内存访问速度接近于寄存器访问速度。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过去几十年,处理器速度增长远超内存速度增长。尤其是在2001~2005年间,处理器的时钟频率在以55%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内存速度的增长仅为7%。为了缩小处理器和内存之间的速度差距,缓存被设计了。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距离处理器越近,访问速度越快,造价越高,容量就更小。缓存是处理器、内存间的桥梁,分为多层,包括L1、L2、L3层等。缓存速度介于处理器、内存间: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 访问处理器内部寄存器的速度在1ns内(一个时钟周期)
- 访问内存速度通常在50~100ns(上百个时钟周期)
- 缓存
- 靠近处理器最近的L1层缓存的访问速度在1ns~2ns(3个时钟周期)
- 外层L2和L3层的访问速度在10ns~20ns(几十个时钟周期)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根据空间局部性、时间局部性原理,一个处理得当程序,缓存命中率要想达到70~90%不难。因此,存储系统加入缓存,可让整个存储系统的性能接近寄存器,且每字节的成本都接近内存,甚至磁盘。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可见缓存结合寄存器速度快、内存造价低,是整个存储体系的灵魂。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751585.html
2 缓存的物理架构
缓存由SRAM(静态随机存储)组成,本质是一种时序逻辑电路,具体的每个单元(比特)由一个个锁存器构成,锁存器就是让电路具有记忆功能。
SRAM单位造价较高,远高于内存的组成结构“DRAM(动态随机存储)”。因为:
- 实现一个锁存器需六个晶体管
- 实现一个DRAM仅需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
但DRAM因为结构简单,单位面积可以存放更多数据,所以更适合做内存。为了兼顾这两者的优缺点,于是它们中间需要加入缓存。
DRAM因有电容,不是单纯逻辑电路,所以不能用CMOS工艺,而SRAM可以。所以缓存能集成到芯片内部,而内存和芯片分开制造。
过去单核时代,处理器和各级缓存都只有一个,因此缓存集成方式单一,即把处理器和缓存直连。2004年,Intel取消4GHz奔腾处理器研发,即处理器以提升主频榨取性能时代结束,多核处理器成为主流。
多核芯片,缓存集成方式:
- 集中式缓存:一个缓存和所有处理器直接相连,多核共享这个缓存
- 分布式缓存:一个处理器仅和一个缓存相连,一个处理器对应一个缓存
- 混合式缓存:在L3采用集中式缓存,在L1和L2采用分布式缓存
多核处理器大多采用混合式:
- L3,所有处理器核共享
- L1、L2,每个处理器核特有
3 缓存的工作原理 3.1 cache line
缓存进行管理的一个最小存储单元,也叫缓存块。从内存向缓存加载数据也是按缓存块进行加载的,一个缓存块和一个内存中相同容量的数据块(下称内存块)对应。
管理缓存块的角度看缓存块的组织形式:
小方框代表一个缓存块。整个缓存由组(set)构成,每组由路(way)构成。所以
整个缓存容量 = 组数 * 路数 * 缓存块大小
为简化寻址方式,内存地址确定的数据块总被放在一个固定组,但可放在组内任意路,即对特定地址数据的访问,它若要载入缓存,则它放在上图中的行数固定,但具体放到哪列不固定。
根据组、路数不同:
缓存映射方式分类
- 直接相连映射:缓存只有一个路,一个内存块只能放置在特定的组上 当多个内存块映射到同一组,会冲突,因为只有一列,就需将旧缓存块换出,新缓存块放入,这会导致缓存块被频繁替换
- 全相连映射:缓存只有一个组,所有的内存块都放在这一个组的不同路上 大程度避免冲突,不过,当查询某缓存块时,需逐个遍历每路,且电路实现较难。折中办法就是,采用组组相连映射
- 组组相连映射:缓存同时由多个组和多个路 与直接相连映射相比,产生冲突可能性更小,与全相连映射相比,查询效率更高,实现更简单
缓存组数一直是2n。虽这样利于查询和定位,但若一个程序刚好以2{n}间隔寻址,就会导致地址更多的被映射到同组,而另外一些组就会被映射很少。因此,也有些缓存的组数设计成一个质数,这样即便程序以2^{n}间隔寻址,落到同组可能性大大减小,缓存各组的利用率相对均衡。
一个内存块怎样映射到一个缓存块?
缓存块的内部结构
- V(valid),这缓存块是否有效或是否正在被使用
- M(modified),这缓存块是否被写,即“脏”位
- B,缓存块的bit个数
假设要寻址一个32位地址,缓存块64字节,缓存组织方式4路组相连,缓存8K。
缓存共32组(8 * 1024 / 64 / 4=32)。则对任一32位地址Addr ,它映射到缓存的组号(set index)为 Addr对组数32取模,组号同时也等于Addr的第6~10位( (Addr >> 6) & 0x1F ),Addr低6位很好理解,它是缓存块的内部偏移(
2^{6}
为64字节)。
确定需要被映射到哪组后,需在该组的路中查询。查询方式也简单,直接将每个缓存块tag的bit位和地址Addr的高21位逐一匹配:
- 相等,说明该内存块已载入缓存
- 若无匹配的tag,说明缓存缺失,需将内存块放到该组的一个空闲缓存块上
- 若所有路的缓存块都正被使用,就需要选择一个缓存块,将其移出缓存,把新的内存块载入
上面这个过程涉及到缓存块状态转换,而状态转换又涉及到有效位V、脏位M、标签tag。
缓存状态转换:
当同组的缓存块都被用完,需选择一个缓存块被换出,那选谁换出呢?和缓存块替换策略有关。
4 缓存块替换策略
目标:被替换出的数据块应该是将来最晚会被访问的块。但对将来事情无法预测,因为处理器不知程序将来访问哪个地址。因此,现在的缓存替换策略都采用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east Recently Used ,LRU)或类LRU算法。
如程序要顺序访问 B1 、B2、B3、B4、B5地址块,这几个缓存块都映射到缓存的同一组,同时假设缓存采用4路组组相连映射,则当访问B5时,B1就需被替换出来。最简单的利用位矩阵实现。
先定义一个行、列都与缓存路数相同的矩阵。当访问某路对应缓存块,先将该路对应的所有行置为1,然后再将该路对应的所有列置为0。最终结果体现为,缓存块访问时间的先后顺序,由矩阵行中1的个数决定,最近最常访问缓存块对应行1的个数最多。
假设现在一个四路相连的缓存组包含数据块 B1、B2、B3、B4, 数据块的访问顺序为 B2、B3、B1、B4,则LRU矩阵在每次访问后的变化:
最终B2对应行的1的个数最少,所以B2将会被优先替换。
5 缓存对程序性能的影响
cpu将未来最可能被用到的内存数据加载进缓存。若下次访问内存时:
- 数据已在缓存中,即缓存命中,它获取目标数据的速度很快
- 若数据不在缓存,即缓存缺失,此时要启动内存数据传输,而内存访问速度相比缓存差很多。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况
哪些情况易缓存缺失及程序性能影响。
5.1 缓存缺失
缓存性能主要取决于缓存命中率,缓存缺失(cache miss)越少,缓存性能越好。
引起缓存缺失的类型:
① 强制缺失
第一次将数据块读入缓存所产生缺失,也称冷缺失(cold miss),因为当发生缓存缺失时,缓存是空的(冷的)。
因为第一次将数据读入缓存时,缓存不会有数据,这种缺失无法避免。
② 冲突缺失
由于缓存的相连度有限导致的缺失。
③ 容量缺失
由于缓存大小有限导致的缺失。可认为是除了强制缺失、冲突缺失外的缺失。当程序运行的某段时间内,访问地址范围超过缓存大小过多,这样缓存容量就会成为缓存性能瓶颈。
注意和冲突缺失区别:
- 冲突缺失指同组内的缺失
- 容量缺失描述范围是整个缓存
第②类冲突缺失因为相连度有限。第一步可通过getconf查看缓存信息:
@H_403_234@
# getconf -a |grep CACHE
LEVEL1_ICACHE_SIZE 32768
LEVEL1_ICACHE_ASSOC 8
LEVEL1_ICACHE_LInesIZE 64
LEVEL1_DCACHE_SIZE 32768
LEVEL1_DCACHE_ASSOC 8
LEVEL1_DCACHE_LInesIZE 64
LEVEL2_CACHE_SIZE 262144
LEVEL2_CACHE_ASSOC 4
LEVEL2_CACHE_LInesIZE 64
LEVEL3_CACHE_SIZE 3145728
LEVEL3_CACHE_ASSOC 12
LEVEL3_CACHE_LInesIZE 64
LEVEL4_CACHE_SIZE 0
LEVEL4_CACHE_ASSOC 0
LEVEL4_CACHE_LInesIZE 0
这缓存信息中,L1Cache(LEVEL1_ICACHE和LEVEL1_DCACHE分别表示指令缓存、数据缓存)的cache line 大小为64字节,路数为8路,32K,可计算出缓存组数为64组(
32Kdiv8div64=64
)。
第二步,我们使用一个程序来测试缓存的影响:
@H_403_234@
// cache.c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 64
#define N 10000000
int main( )
{
printf("%ld",sizeof(long long));
long long (*a)[N] = (long long(*)[N])calloc(M * N, sizeof(long long));
for(int i = 0; i < 100000000; i++) {
for(int j = 0; j < 4096; j+=512) {
a[5][j]++;
}
}
return 0;
}
运行结果:
@H_403_234@
# gcc cache.c
# time ./a.out
8
real 0m2.670s
user 0m2.671s
sys 0m0.001s
第三步,第二层循环的迭代次数扩大一倍:
@H_403_234@
# gcc cache.c
# time ./a.out
8
real 0m16.693s
user 0m16.700s
sys 0m0.001s
虽然运算量增加了一倍,但运行时间增加6倍,性能劣化三倍。劣化根本原因,当i > 4096,即访问4096后的元素,同组的cache line已全部使用,须替换,且之后的每次访问都会冲突,导致缓存块频繁替换,性能劣化严重。
6 程序局部性
分为:
- 时间局部性 被访问过一次的内存位置,很可能不远将来会被再次访问
- 空间局部性 如果一个内存位置被引用过,那么它邻近位置在不远的将来也有很大概率会被访问。
若程序有很好的局部性,那么在程序运行期间,缓存缺失就很少发生。
利用局部性原理,设计了缓存,把可能会被访问到的少量数据放在缓存中,大大加速cpu访存速度。
虚拟内存的页缓存也同理,未来最有可能会被访问到的页面会被保留在物理内存。所以多级存储结构里,当访问者和被访问者之间的速度不匹配,就是缓存能够发挥作用的场景。同理还有CDN。
修改案例,验证程序局部性对缓存命中率的影响。
@H_403_234@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 10000
#define N 10000
int main( )
{
printf("%ld",sizeof(long long));
long long (*a)[N] = (long long(*)[N])calloc(M * N, sizeof(long long));
for(int i = 0; i < M; i++) {
for(int j = 0; j < N; j++) {
a[i][j]++;
}
}
return 0;
}
- 修改迭代次数,方便测试
- 将之前间隔访问数组中的部分元素修改为顺序访问整个数组,访问方式按二维数组的行逐次访问
测试结果:
@H_403_234@
# gcc -O0 cache.c
# time ./a.out
8
real 0m1.245s
user 0m0.797s
sys 0m0.449s
按列访问时,即将内层循环条件提到外:
@H_403_234@
for(int j = 0; j < N; j++) {
for(int i = 0; i < M; i++) {
a[i][j]++;
}
}
运行结果:
@H_403_234@
# gcc -O0 cache.c
# time ./a.out
8
real 0m2.527s
user 0m1.980s
sys 0m0.548s
性能也2倍劣化,主因当按行访问时地址连续,下次访问的元素和当前大概率在同一cache line(一个元素8字节,而一个cache line容纳8个元素),但按列访问时,由于地址跨度大,下次访问的元素基本不可能还在同一cache line,增加cache line被替换的次数,导致性能劣化。
这次编译项都添加-O0选项,告诉编译器不要进行优化,因为编译器聪明,能识别出这种循环外提的优化,所以要先关掉优化。
因缓存使用不当而引起的性能下降的问题:
7 伪共享
伪共享(false-sharing),当两个线程同时各自修改两个相邻的变量,由于缓存是按缓存块来组织,当一个线程对一个缓存块执行写操作,须使其他线程含有对应数据的缓存块无效。
这样两个线程都会同时使对方的缓存块无效,导致性能下降。
7.1 案例 @H_403_234@
#include
#include
struct S{
long long a;
long long b;
} s;
void *thread1(void *args)
{
for(int i = 0;i < 100000000; i++){
s.a++;
}
return NULL;
}
void *thread2(void *args)
{
for(int i = 0;i < 100000000; i++){
s.b++;
}
return NULL;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thread_t t1, t2;
s.a = 0;
s.b = 0;
pthread_create(&t1, NULL, thread1, NULL);
pthread_create(&t2, NULL, thread2, NULL);
pthread_join(t1, NULL);
pthread_join(t2, NULL);
printf("a = %lld, b = %lldn", s.a, s.b);
return 0;
}
创建两个线程,分别修改结构体S中的a 、b 变量。a 、b均为long long 类型,都占8字节,所以a 、b 在同一个cache line中,因此会发生为伪共享。
运行结果:
@H_403_234@
# gcc -Wall false_sharing.c -lpthread
# time ./a.out
a = 100000000, b = 100000000
real 0m0.790s
user 0m1.481s
sys 0m0.008s
7.2 解决伪共享
a 、b不要放在同一个cache line,这样两个线程分别操作不同cache line,不会相互影响。
对结构体S修改:
@H_403_234@
struct S{
long long a;
long long nop_0;
long long nop_1;
long long nop_2;
long long nop_3;
long long nop_4;
long long nop_5;
long long nop_6;
long long nop_7;
long long b;
} s;
因为a、b中间插入8个long long变量,中间隔64字节,所以a、b肯定会被映射到不同缓存块,程序执行结果:
@H_403_234@
# gcc -Wall false_sharing.c -lpthread
# time ./a.out
a = 100000000, b = 100000000
real 0m0.347s
user 0m0.693s
sys 0m0.001s
性能有一倍的提升。
伪共享是一种缓存缺失问题,并发场景中常见。Java并发库里经常会看到为了解决伪共享而进行的数据填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