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是教师们永久的伤痛——不评不甘心,参评太累心,评不上太闹心!
不管是刚毕业计划入坑的博士,还是计划躺赢的青椒,还是在努力实践科研梦的奋斗青年,都面临着职称的压力!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不管是辅导员还是教务员,不管是副教授还是正教授,不管是研究员、副研究员还是助理研究员,老师们都希望评上正教授。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
因为正教授职称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步入学术中层,才有问鼎院士、诺奖的机会,不仅要评上,还必须得是尽快评上。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
不然受限于年龄,青千、长江的帽子就会无缘,更何况院士、诺奖的帽子呢?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
何老师也知道正教授不是那么容易评的,如果老师们评正教授无望,那么也必须得评一个副教授。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
否则几年之后,很有可能会被单位扫地出门,这也是高校里竞争副教授名额最激烈的一个原因。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
当然,那些早早就手握CNS的大神可能对于职称的担忧较小。而大多教师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级一级地升上来的——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的晋升路径。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在这里,何老师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国内高校和研究所的职称体系。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676891.html
高校:一般就是讲师(中级)—副教授(副高级)—教授(正高级)
研究所:一般就是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级)—研究员(正高级)
副高级和正高级统称高级职称,高级有1234级,副高有567级,中级有8910级。
按道理说都是从下往上一级一级升,直接跨级晋职称那都叫破格。这是运行了几十年的老体系,特点是稳定,按级别算收入。
话说,老师们现在是什么职称呢,下次的职称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呢?
下面的八种职称,老师们经历过多少呢?
一、常规的晋升
单位一般都对老师们考察三个方面,分别是科研、教学、服务,都达标了就基本可以实现常规晋升。不过这种模式前提是岗位充足。
这种模式下也只有新招的讲师是中级的,绝大部分都是副教授以上的职称。高级职称过多就会给单位的成本造成巨大的负担。
管理者为了控制成本就会按比例定编制,限制高级职称的名额、限定高级职称的总数量,每退休一名才能新晋升一名。
二、限额式晋升
大多高校都喊着“胜者为王”的口号,只是这种胜利者只是限额后的产物罢了。
举个例子:一个高校职称比例为5:3:2,也就是最多只有30%的教师最终能成为正教授。
或者今年有100位符合条件评正教授的,但人事处在名额总数上只放出20个晋升名额,让老师们相互再PK,而且这些名额还会再分到各个院系。
这就会让很多教师达到了晋升条件,但受制于名额有限而晋升失败!
这种教师与教师之间PK,院系与院系之间PK,经常会造成,科研弱鸡也能晋升。还会造成,平时好兄弟,到了竞聘职称时就各展神通,比如举报学术不端等。
而这种定岗定编和以岗定人的限额式晋升模式会越来越普遍。
三、扎堆式晋升
这类主要会出现在近几年新组建的院系,大多会招大量的青椒,由此会产生同龄人比例过高的现象。
他们在评职称时非常容易扎堆式晋升,这样会导致职称金字塔极其不合理,后续也无法形成良好的、良好的年龄梯队和职称梯队。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一段时间里跳槽或引进的人数较多,不然只会陷入无尽的内卷与踩踏中。
四、数量式晋升
晋升的名额有限,时间越久符合职称要求的老师就会越多,那么各年龄阶段的教师就会被迫PK数量,很多时候你比对手多那么一篇优质论文,那么就很有可能脱颖而出。
何老师认识一位中科大的老师,手握6项国家基金,包含一项重点竟然没戏
五、论资排辈式晋升
这个晋升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人情。
按资排辈,资历老的先晋升。
毕竟为学校奉献了几十年的青春,在退休前升个职称、保留个好名声。
第二年退休又空出来名额,这样人情做了,职称名额又不会占太久,这样的顺水人情大多学校都会考虑做。
当然,名额有限,也不太可能满足所有快退休的教师,那么总会有一波教师在望眼欲穿中被等待掉。
六、半暗箱式晋升
大多高校的普遍情况是,晋升的标准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名额却极其有限。
这样就会符合评审要求的老师特别多,那么谁能评得上,就有了操作空间。
大多参评流程是:提交评职材料进行外审,接着是教学委员会评审,最后是高级委员会评审。
如果说外审与教学委员会评审,即使暗箱操作也都还有迹可循,那么到了最后一关高评委,投票就没有固定标准了,想要运作职称的最终名单并不会太困难。
七、全暗箱晋升
相比于半暗箱晋升,全暗箱不是按固定的标准晋升,而是限额投票晋升。
每一位教师达到评职门槛,就可以准备材料参加职称评定,至于评委最终投谁的票,因素实在太多了。
比如:学术水平是首要因素,那么教师的单位、团队、导师,都会影响投票结果,甚至在评审前,谁能评上就已经被内定了。
比如:学术水平不是首要因素,那么就会有可能出现成果一般的老师优先获得职称。
如此,评职结果就变成不是老师们不够优秀,而是评委们就是不投你的票,不认可老师的科研成果。
另外,这类评职方式特别容易串通,并且这类评审方式大多还是无记名投票,老师们也无处申冤。
八、永远不可能评上的晋升
上面所说的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只要老师们低调做事,努力出成果,拼命发论文,老师们还是有机会被评选上职称。
最不幸的就是情商不在线,在某个时候无意中得罪了某个核心领导,或者仅仅是某个私人恩怨,在每次评职称的关键时候投票时就是通不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