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5年,公务员考了什么?

明月清风
明月清风
明月清风
订阅者
2841
文章
0
评论
生活百科评论145字数 3996阅读13分19秒阅读模式

  节选自网络小说《人面桃花——大唐崔护传》第42章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公元795年岁末,腊月二十四,长安贡院,大唐科考现场。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八方学子、各地儒生,云聚长安。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等待,都为了今日的施展抱负。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我、河东道考生张欣儒、荆楚南道考生王清河、陇右道考生雷杰、岭南道考生欧阳昌等等,洗漱完毕,收拾妥当,诸人一同前往。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自大唐唐玄宗李隆基开始,长安科举,一般由礼部侍郎主持。今年,遵循旧例,主考官便是曾经一面之缘的礼部侍郎——吕渭,吕大人。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负责维护考场秩序的,则有礼部、吏部联合负责。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我出门时,经宫华明提醒,再次检查,已经带好了水、炭、脂炬、餐具、笔墨等。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一大清早,考生守在长安“贡院”(考场)门口,经胥吏唱名、搜检衣物后,依次入场。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望着长长的考生队伍,我心生感叹:大家都在踌躇满志,擦拳磨掌,一分胜负,无非,都是为了扬名天下,上报大唐,下至体恤百姓庶民,以求不负祖宗遗训、多年苦读圣贤书的辛劳罢了。只是,考试就有胜有负,有人春风得意,就会有人黯然神伤。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7414.html

  有的考生,已经紧张的身体直抖,胥吏唱名时候,都没有听的真切,招来胥吏的一顿数落。有的却也谈笑风生,似乎于己无关。

  轮到我,我忙递上“考牒”(相当于准考证),上边写的我的名字、年龄、地址、籍贯等重要数据。

  那胥吏却是一怔,随口道:“河北道定州,可是博陵崔家?”

  我笑笑,答非所问,道:“我的情况,报考前,已由户部(管理户口的部门)核查过了,不会有假。大人放心就是。”

  身边传来一阵响声,却是一个考生携带的书籍,被搜出来了。那考生对负责搜查的另外一个胥吏,道:“这书是梁朝的昭明太子编的《文选》,属于参考书籍,你为何要不许我带入考场?”

  那胥吏道:“上午并不考试诗、赋,也不允许带参考资料,你为何要带它进去?一定是你心怀不轨,为上午的考试科目,准备作弊!”

  那考生蛮横的狠,对那胥吏道:“你放我进去罢了,若是不然,小心你,吃不了兜着走。”

  后边的考生,见有人闹事,都纷纷围观,考场秩序一时乱了起来。

  正在问我话的胥吏,扭头朝那边看了一眼,便走了过去帮忙。我忙施了一礼,便走进了考场。

  刚才闹事的考生,所说的梁朝的昭明太子编的《文选》,选了很多古时候优秀的诗文,是考进士的重要参考资料。今天下午考的诗、赋科目,就能用到,甚至可以说,要全部参照。杜甫曾说“《文选》烂,进士半”,可见这本书的重要性。几十年后的唐武宗(公元814年―846年),时,宰相李德裕对进士深恶痛绝,声称“家不置《文选》”,以示不肖于作进士。

  唐肃宗李亨(公元711年—762年)之前,隋唐科举均为“闭卷”考试——考生入场前,需要经过搜身,防止夹带。后肃宗时期的宰相李岿(音kui),感觉科举是在选拔人才,不能像防止贼人一样提防,这才在上午“帖经”之外的考试,实行开放式。考生可查阅相关资料,以求借鉴。

  所以说,下午是没有上午这样的“搜身”程序的。只是,这考生想把下午的用书,上午便带进去,一定是想作弊用了。

  顾不得其他,进到考场来,豁然开朗。

  考试的场地很大,大的有些超乎想象,完全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参加考试。

  考场内部都用荆席围隔,考生们坐在廊下答题。

  冬日长安,冰冷得很。

  然而祖宗有训,目的也是为了训练各地考生的耐天寒之气,方能体现“日后一旦为官,如履薄冰,为民请愿”之意义。

  那地面,虽然贡院已经准备了垫子,却是作用不大。坐于上边,只觉得冷气阵阵袭来,不觉间瑟瑟发抖。

  好在,宫华明给了我一个暖手用的“手焐”。那个“手焐”做的厚实,棉花絮的厚厚的,很是暖人。

  我本以为是他买的,刚要赞扬他心细,他却说,又是个神秘人送来的。我再问起他其他,他也不再多言,只是说要忙其他事情,便不再送我前来考试了。

  来时路上,我心里有些恍惚,不是为神秘人送“手焐”的事情。

  ——却是,我似乎又看到了家乡师兄谢思仟的身影。他身边有人在左顾右盼,好像是张晋甲,又好像是赛鹏远。然而,隔得太远,我没有确定。

  再者,又遇到洛阳的几个考生,以及“遣唐使”池田俊等人,便也寒暄了几句。池田俊并未说起青木哲也、千岛志等人的事情:一是事出匆忙,再者我也相信他心胸坦荡,朴实敦厚,即使有事,也定未曾参与其中。

  众考生按照胥吏分发的“号码座次签”,都在寻找自己的座位,稍后入座。

  此时,考场外传来三声“咚、咚、咚——”的鼓声,想是明示考生,莫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主考官吕大人主持下,“考功员外郎”(负责管理考核任免的官职)朱子公大人,宣读了考场的若干规定,众考生都聆听受教。

  随后,大唐公元795年的科考,正式开始。

  我定定心神,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默念道:“该来的自然来,该走的自然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吧!”如此默念几次,心情倒也平复了不少,不似开始时候激动万分了。

  万事万物,顺其自然,便是最高境界。

  上午考的是“帖经、策、论”。

  “帖经”,就是背诵或默写先儒对经典的注释;策,是依据经典或考量时政,对具体问题提出解答;“论”,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今年,“帖经”这一科,考试的内容是《诗经》、《左传》等典籍中对于“廉政”的论述。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对南方,尤其是岭南道的考生欧阳昌等人来说,却未必如此。

  其实,早在《论语》中就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诗经》中诸多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深入阐释为官当政者应“以民为本,以身作则,修身明德,严把亲属,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策”、“论”的题目,也是由“为官廉政”引起的对策建议。

  我熟读《诗经》,便分别引用了《魏风-硕鼠》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其后,便是《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小雅-巷伯》的“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随后,便由此引申开,文思泉涌,挥洒一通。下笔如有神,自然顺畅。

  一气呵成,所以,我很快便交完了试卷。

  中午时候,远远的,有吏部、礼部的人,在考场周围,来回巡视。

  大家都未曾远离,或回去住处。下午所用的书籍,都已经由陪同参加考试的亲友或者熟人送来。我本来以为秩序会乱作一团,却是没有任何迹象证明我这一担忧。

  因为,考场上的考生,已经很多人提前离去——

  众人都在议论纷纷,对上午的科举试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河东道的张欣儒看到我,远远的躲着。我知道他因为偷我“拜帖”一事,尴尬心虚,便也不前去过多骚扰。

  长安的“终南山派”的张简,依然悠闲自得的样子,走过来和我搭讪,问我道:“你仿佛总是波澜不惊的样子,为何不去和我们讨论?”

  我道:“已成定局,讨论有何用,还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乱了自己的定力。等所有的科考题目都已完成。考试完毕,再议论也不迟啊。”

  张简笑笑,拿手点着我,摇摇头。

  我知道他是善意,也不以为然。

  转头一看,却发现几个人越走越远,脚步极为沉重缓慢,道:“那些,一定是考得不好的,下午干脆就打道回府了。”

  张简也是极为同情,道:“看样子是。十年寒窗,却不敢面对接下来的考试,的确是人生憾事。”

  我道:“这考场内,有的昏倒,是害怕;有的是家人敦促,才不得已入场。大多数人,却还是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的。”

  张简笑道:“或者,就是硬充着,假装样子罢了。心里,早乱七八糟啦。我本来也担心家人送参考资料时候人多混杂,却没想到如此的井然有序。”

  我道:“我也正核计此事——长安科举,不求金榜题名、飞黄腾达。能认识张大哥,也是幸运之至的。”

  张简微微一笑,道:“别人都看不起我,说我终南山派,沽名钓誉,学习古人,还弄个不伦不类。倒是你,从不嫌弃我。”

  我道:“我若嫌弃你,哪有那个资本?况且,那日你与舍弟合力救起昆仑奴阮五,就知道,你是个古道热肠、不分对方身份贵贱,都以诚相待的人。哪个敢轻视你,便是真的有眼无珠了。”

  张简道:“若他日真的高中,我必定与你待为知己,以求日后尽绵薄之力。”

  我拱手,道:“荣幸之至,舍弟也如此。”

  下午的科考场,天色渐暗,考生陆续点上烛台。

  考场内这才有些暖和。上午的紧张,竟然没有让自己感觉到寒冷。

  下午由于是开卷考试,搜检衣物的程序,自然就删减了。

  只是,实行“开放式”考试,多了翻书的时间,便少了答题思考的时间。要是短时间内找到借鉴的东西,对书籍的熟悉程度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

  下午的考试试题为诗词歌赋,我打开试题一看,“赋”的题目为:《日五色赋》,要求以“日丽九华,圣符土德”为韵;诗为《春台晴望诗》。

  我想了想,饱蘸浓墨,端正写道:

  “《日五色赋》:

  阳精之瑞兮,惟瑞之嘉,首三光而委照,备五色以连华………日五色兮,临于下土。实有感而斯见,固惟仁而是辅乘虚散彩,状朝烟之暧空;缘隙通辉,若晴虹之入户………所以呈其祥,庆文明之允塞。伟夫彼日之瑞,可以象君之德,谬膺荐於春闱,幸观光於上国。”

  稍做休息,做《春台晴望诗》。

  一时没有灵感,便扭头望着窗外。

  窗外竟然天色灰暗,隐隐有雪花飘过,若有似无,更似精灵窥视人间万物。想起桃花陌上,和风煦暖。司寇蒹葭的宛然一笑,妙不可言。世间万物,也都似空洞无物。

  众学子奋笔疾书,旁若无人。

  桃花陌上,桃花仙子,桃花坞里,桃花女,桃花汛,桃花水。

  文思泉涌,从容写道:“………春来燕赵陌,花满枝头嚣………”

  正暗自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浪漫气氛中,悠然自得,窃窃自喜。

  忽然,远处的一个考生,大叫一声:“又写错了,今年又考不上了!”接着,便是又是一阵“乒乓”的声音,好像是在撕扯试卷。

  监考的小吏赶紧过去,示意其停止吵闹。那考生不听劝阻,竟然“呜呜”的哭了起来。

  我一阵心烦,摇摇头。很多考生也叫喊着,把这个人撵出考场去。

  吵闹间,身边的帘子被人小心的掀起,有个声音偷偷的问我道:“兄台,你若方便,帮我做答,我重重谢你。”

  我扭头一看,却是右侧一个考生,只是我并不认识。

  我道:“我才疏学浅,恐怕难担重任。”

  那人把右手放在嘴边,冲我这边低语道:“是重谢,很重的感谢。”

  我淡淡一笑,看他那诚恳的眼神,很是无语,摇摇头道:“罢了。”

  那人白了我一眼,便又问他另一侧的考生去了。

  我浅笑,考场上也有这样的浑水摸鱼者,一定不少。若是这样的人考上进士,的确是啼笑皆非了。

  忽然觉得有人站在我前侧,一抬头,见是一位二十三、四岁的青年人,穿着秘书省的服饰,我知道,他可能便是此次参与监考的,考生中早就传闻已久的“校书郎”——柳宗元了。

  柳宗元,虽出生于长安,但他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他祖上世代为官,且母亲卢氏属范阳(今河北涿州),隶属于河北道。

  想到此,便对他微笑示意。想来,他一定是巡视至此。

  他对我一是一笑,并未言语。

  他虽与韩愈、刘禹锡相交甚深。只是我并不以此为意,事先招呼,反而惹人反感。

  柳宗元参与科考时候,份属河东道的,只是不知心机颇多的张欣儒可曾拜会?又可曾实现愿望?

  考场上的吕大人——礼部侍郎吕渭。身穿官家衣服,端坐于高台之上,显得俊雅不凡。听闻,他养育的四个儿子,分别命名为“温、恭、俭、让”,也都是出类拔萃,真是虎父无犬子。

  那日吏部侍郎——赵憬大人在他吕府上被刺,不知道他是否被牵连。听闻他为人低调正直,做事也周到细致,的确是我大唐的可用之才。若是被牵连——

  一些吏部的小厮,正在忙碌着。

  柳宗元也是偶尔站起,四处巡查一遍。

  按规定,为了确保考试公平,采取试卷“糊名”——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密封起来;“誊录”——把考生试卷另誊写一份送给考官评阅,以免考官辨认考生笔迹等做法。

  这些小厮,一定在做这些抄写的工作。

  冬日,已是夜色垂下,不知不觉间。

  按规定,烧尽自带的两三支火烛,便须交卷。

  我抬头,考场上竟然没有几人。

  有的,是忘记了带考试必须具备的物品,已经离开。有的,是冻的,加上惊吓的身体哆嗦,难以写作。

  往日的豪言壮语,却是早早退场,拉下帷幕,令人唏嘘。

  庆幸,有那个“手焐”,帮了我的大忙。

  前边的一个考生,口里喃喃自语,正在欣赏自己的诗作,道:“《日五色赋》:圣日呈贶,至德所加。布璀璨之五色,被辉光於四遐。纤尘乍收,烂彼云间之彩;清涟既动,焕乎川上之华————。”

  此时,吕大人示意身边人过来,提醒我前边的考生,不要摇头晃脑,自说自话。

  考生名叫湛贲,正是南朝宋长史茂之十二孙。本家毗陵,后为宜春人。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