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直想写点什么,可心总是静不下来,结果是一拖再拖到现在。
上个学期全校公选课那会儿,机缘巧合选了《外国文学名著影像阅读》,刚开始我以为就是和文学有关的阅读而已,没想到这门课竟会是选择性地观看由国外文学名著改编来的影片。其实,我倒觉得无论是阅读,还是观看电影,时间久了都会成为一种沉淀。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5728.html
对于文学,尤其是外国的,我只是纯粹的喜欢。国内的倒不怎么喜欢,尽管莫言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初中看玄幻小说,偶尔也看下读者,意林等;高中读青春、校园、伤感文字,有时也读周国平,史铁生等的文字;现在翻世界各国的著作,不时也翻翻王小波,白岩松等的书。过去的一年,我看的书并不太多。虽然我的专业不是历史学,但我毕竟在历史文化学院,阅读历史类的书籍对我们文博专业来讲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且任课老师也向我们推荐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目,甚至有些是和我们专业有关的灵异小说,像《盗墓笔记》、《鬼吹灯》这些,现在我依然没有看过。可我偏偏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国外的一些小说,以至于冷落了历史书类,具体的表现就是借来的书中,历史类的几乎没有翻看过就被原封不动的送还到图书馆了。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5728.html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几本书印象比较深刻,读过后也总是找来改编的影片再次感受一下书中的各种内容。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还是不错的,虽然他还没拿到诺奖。初读或许会感到不觉明历,可随着慢慢的深入,又会发现书中其实就是围绕几个人讲了一个故事。书中的主要人物有:渡边,直子,绿子,木月,永泽,玲子;这几人中最年长的是玲子,最小的是绿子。直子算是女主了,而男主的一切都与直子有着微妙的关系。木月与直子本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一对恋人,可是木月在基友渡边与女友直子的眼皮底下了結了自我,从此直子也变得异常,抑郁成疾,成为了孤单的存在。过了几年,在东京读大学的渡边碰到了直子,而那时的直子正在东京附近的一家精神病院进行疗养。不知从何时渡边对直子产生了情愫,见面的次数越多,这种情愫就越强烈。终于,在直子20岁生日的那晚他们肌肤相亲,云山雾雨了一番。但在这之后,二人虽有见面,但却不曾发生过任何关系。精神上,渡边看上去是找到了依靠,可是,直子的状况愈来愈糟,而且时不时会出现幻觉,最重要的是她一直未斩断与木月的羁绊,意识里总是认为木月在等着她。在生理上需得到满足却又无法满足时,渡边结识了永泽和绿子。永泽是渡边的学长,无论在哪方面,都显得成熟老练,在他的引导下,渡边似乎不再那么饥渴了……而绿子的出现,无疑给渡边带来了上帝的恩赐。绿子是他的学妹,吃饭时认识的,绿子和直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在直子那里得不到的在绿子这里都可以得到,只是渡边有些犹豫,因为他对直子的情愫迟迟不肯褪去,不肯消散,他知道绿子对他的情意,和绿子在一起他也很开心,不会受到精神的麻痹,可他不愿如此,他始终牵挂着直子,只要他不能及时收到直子的回信,他整个人就会变得急躁不安。玲子是负责照顾直子的,玲子年轻的时候因为丈夫的缘故精神失常被带到这里治疗,现在的她成为了治疗别人的帮手。玲子其实就是一位知心大姐,曾一度开导直子并安慰渡边,后来直子恍惚不振时她还代直子回信给渡边。在这样畸形的关系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稍有差池,对他们中任一人来讲,都是晴天霹雳。终于,直子撇下深爱她的渡边,扑向了她深爱的木月。直子结束了自己痛苦的生命,而这痛苦由渡边接了过来。就在直子死后不久,绿子也消失了,小说的结局就是绿子走了,仅此而已。渡边大可以选择绿子,绿子也大可以放弃渡边去爱慕她的人那里,直子也可以和渡边在一起忘记木月,但是,他们谁都没有选择谁,只是按照既定的安排去走自己的路,冥冥之中总有些东西在引领着他们,是孤单,是倔强,是忧愁,还是命运使然呢?至于玲子和永泽,是他们对立的存在,永泽不会像渡边一样活着,决计不会,因为他放荡不羁爱自由!小说的基调充满了忧郁与哀伤,有时会想,是不是这类的作品,只有在如此的氛围下才可以读出它真正的意味,只有如此才会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体会到人生的悲哀。或者说孤独是一种常态,一种永在,与生俱来,如蛆附骨。有些人喜欢喜剧,有些人也喜欢欢乐的小说,因为它们有一个欢快的结局,在我们意识里,或许皆大欢喜总是最好的,但是,欢乐不如哀怓体现的深刻,表现的高远。也或许,写作者本体就是孤独的,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引起悲伤。如果萨冈笔下的塞西尔是忧愁的,那么我觉得村上春树笔下的这些人是一种比忧愁还说不出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脾性的一种通俗表现。村上对人的感性把握的太好,看多了反而不太好,这时需要‘黑色幽默’一番,《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不错的选择。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5728.html
你一定听过“萝莉”、“萝莉控”之类的词,或者听过“洛丽塔情结”。无论哪种,都是有《洛丽塔》这部小说衍生出来的。从出版之时就饱受诟病的《洛丽塔》,现已俨然进入世界优秀小说作品的行列,就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鲁士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都曾轰动一时。洛丽塔是书中的女主人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同时也将她命为了书名,该书中文又译成《一树海棠压梨花》,从字面上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其他的东西,这无可厚非,书中确实有些情节在一些人看来是荒谬的,不可接受的,难以理解的,或许这是一些伟大作品的通性。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亨伯特,他是一名移居到美国并在一所大学任教的德国教授,40岁左右的样子,已婚但由于某些原因重又恢复了单身。刚到美国时在朋友的介绍下住进了黑丝太太的家里,太太家只有她和女儿洛丽塔二人,似乎家里正缺个男人。慢慢的黑丝太太爱上了亨伯特,而亨伯特却只对14岁大的洛丽塔情有独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洛丽塔与亨伯特年轻时爱上的一个女孩神似,不幸的是那个女孩在亨伯特还未得到她时就因病逝世了,而且小loli就像一位含苞待放的妖精令亨伯特如痴如醉般迷离。为了能够获得与洛丽塔朝夕相处的机会,亨伯特答应黑丝太太娶她为妻。尽管这时亨伯特已经成为洛丽塔法律上的父亲,但他正是凭借这个身份来不知不觉的进行他猥琐的行径。直到一天黑丝太太翻看了他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来灾难要降临了,灾难确实也降临了,不过不是对他亨伯特。黑丝太太拿着日记哭喊着跑向街道对面的邮箱,突然一辆汽车撞上了她,她当场死亡了,而此时的洛丽塔被送往远方的学校接受封闭式的教育。为了隐瞒真相,亨伯特驱车找到loli并要带她去一家医院,因为他告诉洛丽塔说她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其实,亨伯特只是想带她逃离那个地方,医院是他编造的谎言,如此他便可享受与洛丽塔的二人世界,一旦逃离成功,在路上洛丽塔也会任由他摆布。事实上他也确实成功了,他们在美国公路上绕啊绕,在安定下来前不断与loli大行“周公之礼”,发生了一段不伦的恋情。洛丽塔不是没有想过逃跑,她也尝试过反抗,终于在一次生病的契机下成功甩开亨伯特的魔爪。小说的结局不像欧亨利式那样富有戏剧性,也不像卡夫卡那样荒诞。某天亨伯特突然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的内容是一位女儿因拮据而开口向继父求助。亨伯特当即驱车前往洛丽塔家,此时的loli已嫁作人妻且怀胎数月。其实,在洛丽塔消失后亨伯特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洛丽塔,他无时无刻不希望洛丽塔回到他身边,同时,他还无比痛恨把洛丽塔拐带走的那个人。亨伯特给了loli钱财也劝她离开丈夫跟自己回去,loli平静的向继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带loli回去已是无望,但他临走前还是从洛丽塔嘴里得知将loli从自己身边拐走的那个人的信息。于是,亨伯特回家准备一番重新上路找到了那个人,亨伯特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那个家伙,随后被当地警方逮捕。再後來,loli因难产而死,亨伯特在狱中精神恍惚……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或许你觉得这是一部色情文学作品,内容不过讲的是一个变态的老男人如何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而已。但我到不觉得如此,与其这样,不如读一下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自传体小说《情人》。不伦关系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大忌,尤其是对女性,世俗中的中国人普遍对类似的事情有着极低的包容沸点。即便是开放的美国,刚开始时也无法容忍一个恋童癖的猥亵男。如果说小说是作家赋予生活的一种形态,那么那博科夫描述了一个超现实的噩梦。在文字的世界里,大多数人都喜欢处于半疯狂状态、失控状态、为所欲为的状态,我认为这恰恰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在文字世界中的一个表现。亨伯特的爱占有欲太强,可是loli始终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loli不是一个妓女,却甚于妓女,被拐走后遭受SM,被拐前也是不检点。loli后来说:“他(拐走她的人)伤了我的心,你(亨伯特)毁了我的一生。”这话说的好像亨伯特一生过的比她好一样。如果说loli不勾引继父,继父安分守己,严于律己,就不会有以后了。爱一个人是没有错的,错的是爱错了人,恐怕这适合小说里的如何一位爱的人物。若果真存在这样的事情,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才是重要的,人性这种东西太难拿捏。小说两位主人公并没有很好的下场可能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在于认知较量时作者妥协了,这样可以博得一些同情于慰藉。因为这样的书像中国的《金瓶梅》一样,也曾被列为禁书。老实说,看完这样的小说应该去读读《追风筝的人》来缓冲一下自身内存。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5728.html
本来想介绍一下《傲慢与偏见》,《威尼斯商人》,《大卫?科波菲尔》,《特洛伊战争》等,但限于篇幅,诸多作品不再赘述。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多多指教。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5728.html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75728.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