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百年电影史,能让影迷记住的经典之作相比于每年全球出产的影片数量来讲,实在少得可怜。太空科幻电影亦然,当《星际穿越》、《星球大战》这些经典被我们口口相传的时候,也有很多本该成为经典之作的科幻电影因为种种原因而折戟沉沙。
一、再动人的配乐也掩盖不了平庸的现实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第五元素》作为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进军好莱坞的野心之作,投资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为之下足了血本,9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在当时对于一部科幻电影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可这部从开始制作便众望所归的电影最终却爆了一个大大的冷门,整个北美的票房加起来也只有6300多万美元,竟然连电影成本都收不回来。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全球票房也不容乐观2亿6千万美元的总收入实在是差强人意。这部融合了太空元素、警匪对战以及科幻元素的大制作电影终究还是成为了吕克·贝松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第五元素》上映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吕克·贝松都未再重回好莱坞。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这部电影究竟为什么会迎来这样黯淡的结局呢?很大的原因是缘自于电影过分强调合家欢的主题色彩,而使得电影没有达到导演原先所想要的剧情深度。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虽然电影很明显的在努力把宗教崇拜、符号学、神秘学、孤胆英雄、拯救等元素与电影融为一体,并化为它独有的特色,但过分顾及大众视角和合家欢主题,使得电影在每个角度上的描摹都过于中庸,即便是影片中最大的卖点拯救世界,也缺乏独当一面的勇气和自信,最终依旧要用爱情等元素来对它进行常规化、套路化处理。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还有就是电影在逻辑上的硬伤使得电影即便在特效制作和动作场面上作出了超越时代的创新,也无法掩盖故事本身所带来的巨大失败和困扰。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第一大硬伤莫过于电影对于蒙星人救世主角色的设置。在故事中,不知来自何处的蒙星人曾预言,每隔五百年前就会有一个黑暗星球试图毁灭地球所有生命,而蒙星人的使命就是拯救地球。文章源自玩技e族-https://www.playezu.com/153257.html
传说集齐五种元素就可以形成强大的武器消灭恶魔,而前四种元素分别是代表空气、水、土、火的石头,最后一种元素是形似人体的石头,组合起来便是致命武器。
很久以前,在成功拯救了地球之后,蒙星人便带走了五种元素,等三百年后地球的又一场浩劫来临时再来相助。那么问题来了,不知何方神圣的蒙星人无缘无故凭什么要来拯救地球?而且居然能够把一颗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星球生死看作是自己的使命,这样的角色设定不免有些狗血。
电影的第二大剧情硬伤在于关于第五种元素的设置,居然是爱情。
身怀绝技的不明美少女战士居然会需要一个普通人类的爱情才能实现自我觉醒,这种原本只会在迪士尼《白雪公主》一类童话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情节却真真实实的在《第五元素》中占了很大的戏份。
电影还存在的许多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说明了,总之这些看似吹毛求疵的小毛病一个个的累加起来最终成为了压垮电影的最后一棵稻草。
当然电影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剧中那段堪称经典的融合古典歌剧和现代音乐的外星人歌唱画面,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
二、不再奏效的西部元素运用
《异星战场》应该是迪士尼2012年亏损最大的一个电影项目了。
2亿5千万美元的制片成本,最终迎来的却是全球惨败,所有全球票房加起来仅仅只有2.84亿美元。
而这部电影的主演泰勒·克奇应该是最惨的,在这一年由他主演的两部大制作电影《异星战场》和《超级战舰》相继失败,整个人瞬间从演艺生涯的顶峰跌入了谷底,至今没有恢复。
而这部电影无论是在故事剧情,还是在特效制作上都堪称一流,最大的问题应该在于故事本身与时代脱轨。
《异星战场》改编自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同名经典科幻小说,小说创作的时候是1917年,那个年代太空探索还未开始,人们对于星际间的幻想化作了文学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巴勒斯的小说一经推出很快就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但是时过境迁,在太空探索发展愈加迅疾的今天,再以20世纪早期的幻想来糊弄观众未免天俗套了些。这也是电影未能取得成功最深层次的原因。
而从故事题材来看,这部电影俨然像是一部《星球大战》的外传电影,因为两者无论是在外星生物,还是在反派角色设置上都有着太多太多的共同之处。
虽然《异星战场》的原著诞生远早于《星球大战》,但是毕竟《星球大战》是最先登陆银幕的,所以观众们在乍看这部电影时难免会有这是抄袭“星球大战”的感觉,再加上迪士尼本就有这样的想法。
电影的老东家迪士尼本是想通过《异星战场》再创造一个像《星球大战》这样的银幕传奇,所以在《异星战场》创作过程中,对于《星球大战》中的许多经典元素比如原力、外星生物设计、西部牛仔文化套用等都做了一定的借鉴。本是为了使电影拥有更多的受众基础,可这样的照猫画虎却注定了电影最终的失败。
在首部《异星战场》失败之后,原本对于系列三部曲的长远规划,就此搁置。几年之后,在卢卡斯影业被迪士尼收购的新情况下,作为《星球大战》替代品的“异星战场”系列就完全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整个项目就这样被完完全全的取消了。
三、上好的素材,蹩脚的改编
《安德的游戏》原著作为近些年才出版大热的科幻小说,不仅故事内容比较新颖,而且原著作品在全美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原著对于人性、亲情、友情以及成长主题的探讨,使得故事内容实质上已经大大超过了科幻小说的范畴。
因此,在电影上映之前,对于电影将会如何对原著进行怎样的诠释,许多影视界媒体都十分关注。可等到电影真正上映的时候,舆论却一边倒地对电影进行了批评。
本想通过这部电影,在晚年再过一把“星战瘾”,多捞点片酬的哈里森·福特却实实在在的在这部电影上栽了跟头。
说句实话,其实《安德的游戏》作为系列第一部被改编成电影能达到成片这样的水平已经相当的不错了。在重要的情节点和人物转折上,电影基本上做到了遵循原著,甚至对于原著中为何虫族向外扩张和入侵不甚了了的原因也做出了原创的解答:水资源。
但是限于电影的篇幅有限,原著中许多具有其存在意义的故事支线被合乎情理地切掉了,这就导致整部电影完全集中于对主人公安德的成长和作战描述,近乎流水账一般的叙事方式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路人观众而言实在是过于乏味,这应该也是电影与小说之间永远无法很好均衡的改编困局导致的吧。
但是电影最令人不满应该是对于原著一众个性鲜明的配角形象同质化的描摹。
在原著中即便是配角与反派也是安德成长路上不可替代的角色之一,在电影却颠倒过来,变成了完全以安德为核心,无论是配角与反派对是建立在安德的故事之上。
四、完美的设定和不再惊艳的故事
即便是在好莱坞大片不断,上亿美元的拍摄投资已经习以为常的今天,《黑客帝国》的银幕经典地位始终是难以撼动的。
沃卓斯基兄弟凭借着三部“黑客帝国”成功跻身于好莱坞名导之列,而随后他们担任编剧并监制的《V字仇杀队》则是接过了乔治·奥威尔《1984》的衣钵,展现了一个践踏和被践踏的世界还有被压迫者的反抗。
可他们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2008年耗资1.6亿的《极速赛车手》北美地区仅仅入账4300万,全球加起来也不过9300万,而此片的口碑也不容乐观。
2012年的一部《云图》虽然为他们博得了艺术上的成就,却无法挽回投资方因票房失利而带来的损失,该片最终在北美只收获了2700万美元票房,而全球也只有1.3亿美元。
作为一部由多国演员联袂出演,特效成本高昂的科幻电影,《云图》最终的全球票房甚至还没有超过拍摄成本,可想而知这部影片,给投资方带来了多大的损失。
连续失败之下,沃卓斯基姐妹(由兄弟变姐妹,就是这么刺激)蛰伏数年,潜心创作了如今的这部《木星上行》,可这样的苦心带来的却是更大的失败。
沃卓斯基姐妹构建架空世界观体系的能力可以说是其他导演所无法比拟的。从《黑客帝国》与《云图》如此复杂的世界体系中就能看出,而从最终的成片来看,《木星上行》的世界体系显然完全不亚于前两者。
把整个地球作为外星种族的牧场,人类就是他们的绵羊,人类的命运牵扯到太空中的种族战争,这样大开脑洞的设定,如果完全运用好的话,完全可以成就另一个如同“黑客帝国”般的银幕传奇。
可偏偏沃卓斯基姐妹想的却是另外一个方向,在经历了前面两次失败之后,他们显然丧失了原有的大胆和自信,只是想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做一部“集大成”的科幻片。
把许多不同经典科幻片的素材和科幻元素集合,再掺杂进好莱坞商业大片常有的老套情感故事线和成长故事线,最后自以为是的把宗教存在思考、社会阶层对立这些深奥的现实主义议题混入电影之中。使得原本在大杂烩下已然含糊不清的电影故事更加如同一团浆糊。
华纳电影公司在投资时设想的太空版“黑客帝国”,最终让他们损失了数亿美元,原先板上钉钉的《木星上行》续集作品也随着惨不忍睹的票房成绩化为泡影。沃卓斯基姐妹这一次是彻底的栽了。
五、太空版“黑衣人”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在预告片放出之初,就凭借着其出色的特效制作和奇形怪状的外星生物赢得了科幻迷们的高度关注。
而导演吕克·贝松也想率领着欧罗巴电影公司凭借这部精心打造多年的科幻巨制再一次进军好莱坞的科幻电影领域,一雪《第五元素》当年在全球遇冷的前耻。
可随着当下越来越多具有架空世界观的科幻电影系列问世,观众们对于眼花缭乱的背景设定已然充满了厌倦,这就导致现在的“原创世界观”科幻电影越来越难以取得成功。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诸如《沙丘》、《异星战场》、《星际传奇》、《遗落战境》……这些由好莱坞一线明星主演,用史无前例的投资进行拍摄的电影作品无一例外的失败了。而在上映前饱受期待的《星际特工》也不能逃脱这个怪圈。
《星际特工》相比多年以前的前作《第五元素》而言,无论是在特效场面,还是故事结构上都实现了质的突破。
开场仅仅只用了几分钟就能把一个完整的故事背景和世界观以极强的代入感展现在观众们面前,这一点展现出了吕克·贝松厚实的导演功底,是其他像《异星战场》、《木星上行》所无法比拟的一点。
在世界观和故事背景都基本构架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故事的开端了。
简单来说,整个故事的核心就是两个特工执行任务。可除了开头前半个小时,尤其是纬度市场的紧张追逐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之外,电影最终还是走了和《黑衣人》一模一样的套路叙事模式:特工二人组一路历险,最终拯救世界。
精彩的世界观构架和故事背景铺垫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与故事剧情本身相割裂,而电影的多线叙事造成了电影的几条支线很多时候取代了主线故事的地位,主次不分让观众们很容易被精彩纷呈的支线故事所吸引,忽略故事的主线剧情进展。
但是瑕不掩瑜,《星际特工》的优秀之处也非常突出。按照一位知名评论家的说法,《星际特工》充斥着吕克·贝松从《的士速递》系列开始一直延续的法式电影诙谐活泼的基调,和吕克·贝松凛冽的商业电影创作风格。从这一点来说,《星际特工》绝不是什么经典之作,但一定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虽然电影在以北美市场为首的几大电影市场上都相继爆冷,但是作为吕克·贝松对科幻电影类型的又一次突破尝试,这部电影意义非凡。